今日一词 | 学习与习得的区别
{ 冬滋味 }
“语言学心得”
第 112 篇
【今日一词 · 基础系列】
每天一词,一步一个脚印
一同扎进语言的海洋
作为心理学的概念,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受经验主义哲学影响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和动物受环境支配、获得经验而被动形成的行为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排斥人的主观思想或思维活动,建立在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于19世纪末的饿猫“迷箱实验”提出联结试误说。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20世纪30年代以后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早在19世纪20年代巴甫洛夫提出“条件反射”说。
认知学习理论
A信号学习,如人看到红灯就止步
B刺激——反应学习,如老师的表扬
C连锁学习,如体操动作的学习
D言语联想学习,如将单音节联合成复合音节、将单词组成句子
E多重辨别学习,如近义词辨析F概念学习,加涅把概念分为具体概念(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和定义概念(抽象的,通过定义学到的概念,如温度、质量等)。
F原理学习,对各种定理、定律或规则的学习
G解决问题的学习,利用已学的知识构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习得(acguisition):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如儿童获得第一语言。
学习(learning):则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
一般用法是,广义的学习包括习得和狭义的学习。
学习与习得这两种获得语言的途径,并非完全隔绝或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的。无论是儿童或成人获得语言的过程中,都同时存在两种途径,只是主次不同。儿童获得母语是以自然习得为主,同时伴随有意识的家长辅导;成人第二语言学习是以有意识的课堂学习为主,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会话、听广播等也常常不知不觉地学到了很多东西。
学习与习得不仅相互交叉,而且体现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西方语言学者认为,成人第二语言的获得是从有意识的学习逐渐发展为对语言的自然习得。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语言水平的提高,成人第二语言学习中习得的成分越来越大,而学习的成分就相对地变小了;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识的学习成分越来越大。
习得,特别是儿童第一语言习得,是从本能的要求开始,与其生理和心里的自然发育、成熟同步进行,儿童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第一语言的。成人的习得也是一种潜意识行为;学习则是为了掌握一种新交际工具所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伴随督促、考试、竞争等外部因素的作用,是一种有意识行为。
成人的习得也是一种潜意识行为;学习则是为了掌握一种新交际工具所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伴随督促、考试、竞争等外部因素的作用,一种有意识行为。
2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学习主要在课堂环境下进行。简言之,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
苏俄学者关于这两种类型的学习的概念:
A、直觉掌握:指在使用语言时,意识所控制的是话语所表达的内容而不是它的语言形式。直觉学习:单纯模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B、自觉掌握:指在使用语言时,意识所控制的是话语的语言形式而不是它所表达的内容。自觉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学习第二语言最好的途径是从直觉到自觉。
习得与学习的区分,中外学者不同的看法:
A、有意识与潜意识、无意识的学习没有明显的界限,实际上难以区分
B、第一语言习得是儿童生长发育时期的某一特定阶段的现象,随着发育完成一去不返,在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不可能再重现。
● 今日一词丨语义透明度 Semantic Transparency